
中醫對多汗症的辨證與治療
一、肺氣虛型(表虛不固)
症狀:
-
自汗頻繁,稍微活動即出汗
-
怕風,容易感冒
-
氣短乏力,精神倦怠
-
面色蒼白,語音低弱
治法: 益氣固表
常用方劑: 玉屏風散(黃耆、防風、白术)
加減應用: 若汗量過多,可加入浮小麥、牡蠣等收斂止汗的藥材。
二、陰虛火旺型(虛熱內擾)
症狀:
-
夜間盜汗,午後潮熱
-
五心煩熱(手心、腳心、心口灼熱)
-
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
治法: 滋陰降火,斂汗止汗
常用方劑: 當歸六黃湯(當歸、生地、熟地、黃耆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)
三、氣陰兩虛型
症狀:
-
自汗或盜汗,容易疲倦
-
心悸、氣短,懶得說話
-
口乾,舌淡紅或紅少苔
治法: 益氣養陰,斂汗止汗
常用方劑: 生脈散合甘麥大棗湯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甘草、小麥、大棗)
四、濕熱內蘊型
症狀:
-
汗液黏膩,有異味
-
煩躁不安,口苦咽乾
-
舌苔黃膩,小便黃
治法: 清熱利濕
常用方劑: 龍膽瀉肝湯、三仁湯
五、肝氣鬱結型
症狀:
-
情緒波動時汗出更明顯
-
胸悶脅脹,容易煩躁或失眠
治法: 疏肝解鬱,調和氣機
常用方劑: 逍遙散、柴胡疏肝散
中醫藥治療多汗症
中醫如何改善多汗症:自汗與盜汗的辨證與治療
多汗症在中醫中可分為 自汗(無外界影響下不受控出汗)與 盜汗(夜間睡眠時異常出汗,醒後停止),這兩種情況反映不同的體質失衡。透過中藥治療,可以有效調理身體機能,改善症狀。
多汗症的中醫治療方式
1. 自汗的中藥調理處方
自汗多與 氣虛、陽虛 相關,可能因身體虛弱、調節體溫機制敏感所導致,常見症狀包括靜止狀態下持續出汗、皮膚潮濕。
適合使用以下方劑:
-
玉屏風散(黃耆、白朮、防風):可固表止汗,適合氣虛者。
-
生脈飲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:有助於補氣養陰,適用於氣虛體質。
-
黃耆建中湯:適合陽虛自汗者,能補益陽氣,改善出汗狀況。
2. 盜汗的中藥調理處方
盜汗多與 陰虛、火旺 有關,可能因飲食、心理壓力、內分泌失調或更年期影響,導致夜間睡眠時大量出汗。
適合使用以下方劑:
-
當歸六黃湯(當歸、生地、熟地、黃耆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):具有養陰清火作用,適合陰虛火旺體質。
-
牡蠣散(牡蠣、黃耆、麻黃根):能改善陰虛體質所引起的盜汗問題。
3. 其他適用方劑
根據不同體質與病因,中醫還推薦以下調理方案:
-
越婢湯:適用於陽虛型多汗。
-
小柴胡湯:適用於氣虛型多汗。
-
麥門冬湯:適合虛勞型多汗者。
-
十全大補湯:適用於心脾兩虛型多汗。
結論
以上方劑來源於中醫典籍,僅供參考,實際診療需由中醫師透過 望、聞、問、切 進行綜合辨證,包括「表、裏、寒、熱、虛、實、陰、陽」等判斷,才能開立最適合的處方。請勿自行購藥服用,以免因藥證不符而產生副作用或反效果。
資訊參考:中醫古籍記載主治「多汗」的中藥方劑清單
中醫治療多汗症:內外調理與個人體質診斷
多汗症的治療可以透過中醫的綜合方法來調理體質、改善症狀,包括以下幾種方式:
-
中藥內服:依據個人體質辨證,開立適合的方劑,以調整臟腑功能,從根本改善汗症。
-
針灸調理:常用穴位,如:合谷、陰陵泉、太谿、神門,能夠調和陰陽,幫助身體達到平衡,減少異常出汗。
-
外洗療法:利用浮小麥、牡蠣、五倍子等中藥材煎煮後,浸泡多汗部位(如:手腳、腋下),有助於收斂止汗。
-
飲食調整: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膩、生冷食物,多攝取補氣養陰的食物,例如:黃耆粥、百合銀耳湯,以鞏固體質。
結論
中醫強調「辨證論治」,即根據具體的汗出情況(如自汗或盜汗)、發作時間及伴隨症狀來進行診斷。透過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的綜合判斷,醫師能開立最適合的治療方案,通常在 3~7 天內可見療效。
多汗症門診預約專線:
台北所 (濟民中醫診所)
電話:0800-333-593
台中所 (護您美中醫診所)
電話:0800-332-593
高雄所 (濟民中醫診所)
電話:0800-023-523